金融知识

银行员工诈骗5000万,什么是“飞单”?
发布时间:2020-07-21     点击率:5356

最近某银行员工诈骗了5000万的新闻在朋友圈讨论度很大,小金好奇去了解了一下。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首次出现,也并不罕见。不过一些普通的投资者不了解其中的猫腻,容易上当受骗,今天小金借此事带大家了解一下其中的风险。

 

银行员工诈骗始末

 

麦某是某银行理财客户经理,负责向顾客推销该行代售的信托资金类产品、存款投资。

 

2013年开始,麦某为谋取个人利益,利用其身份便利,以及隐瞒其为其他机构推销的事实,大量违规向某银行客户推销多种高风险的非某银行理财产品。

 

后来,这些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现,麦某为了掩盖自己的违规销售行为,伪造了理财产品合同书,虚构为某银行代售的理财产品,骗得赵某等16被害人签订虚假投资理财产品合同,通过其投资上述虚假理财产品,并向其所控制的银行账户支付投资款。还有部分款项用于个人投资证券市场,以及购买豪华汽车及消费挥霍。

 

经核查,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间,麦某诈骗16名被害人投资款项合计人民币5005.05万元。

 

2016年,麦某骗局东窗事发,2017年底以15年刑期锒铛入狱,同时,麦某被判令追缴违法所得返还给被害人。该支行应当对麦某退赔不足部分承担赔偿责任。

 

银行应该担责兜底吗

 

法院一审认为该支行内部管理不善、监控存在重大漏洞,导致案外人麦某长期犯罪未被发现,造成大面积群众利益损害的严重后果。该支行应当对案外人麦某在刑事案件中退赔不足部分,向刘某明承担赔偿责任。

 

不过,该支行对一审判决并不认同,于是向法院提起上诉。2020年6月,二审法院作出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7月7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了该案的二审民事判决书。

image.png


作为销售理财产品的经理,其身份本身就有侵权的可能性和危险性,需要银行自身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尽管没有证据证明某支行参与了诈骗,银行仍然无法推卸责任。因此,要减少银行类的诈骗犯罪,银行的自身监管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银行有担责兜底的责任。

 

该案件涉及到了一种银行员工的违法违规行为——“飞单”,下面小金就给大家解释一下~

 

什么是“飞单”?

 

“飞单”是指银行个别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本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部分涉嫌非法集资。

 

“飞单”大多都是瞄准银行的高端客户和老客户。老客户与理财经理多年相熟,违规操作不容易引起怀疑,而且因为理财经理违规销售的产品,大多投资门槛高、预期收益高、风险大,只向高净值人群开放。当产品不能按期兑付收益,甚至出现本金亏损,引发投资者上访时才得以暴露,这就使得事前预防和监控难度很大。

 

“飞单”案件屡见不鲜,多家银行都出过相关的案件。此次麦某所售出的就是“飞单”产品,而且还用了假公章,这也是近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

 

假公章一般如何识别?

 

麦某虚拟的理财产品资料中有十几枚公章都是假的,据麦某本人自述,这些假公章是他花费一千余元找人私刻的。那么这种假公章有什么办法可以识别呢?

 

1、看形状。其实不同用途的公章形状规格都是有规定的,比如说公章是企业的公章是圆形的,法人章是方形的,发票章是椭圆形的。

2、看外表。真正的公章一般都是深红色,看起来有一些密密麻麻不规则的杂点。

3、看防伪码。公章下面都有一组防伪码,每个公司的防伪码是唯一的,就像公司的营业执照一样,是不会跟别的公司重复的。

4、看是否备案。虽然公章可以到处刻,但是没有备案的公章就是无效的。防伪码和备案信息这些都是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的。

5、看印章效果。一般真的公章即使盖在字上仔细看字也是能透出来的,而假公章会故意盖在空白处,盖在字上会完全覆盖文字。

 

以上几点仅供参考,随着一些违法制造假公章的技术手段的提升和改进,普通人肉眼越来越难被甄别,所以更加需要自己对相关的理财产品和公司资料审查一番再做决定。

 

对投资者有何警示?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理财。我们上面有说到,“飞单”很多都是对准熟客的,在流程上可能并不规范。而根据银监会的规定,现在银行需要在销售专区内配备录音录像系统,对自有理财和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完整客观记录产品营销推介、相关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消费者确认和反馈等重点销售环节,也就是“双录”。如果没有“双录”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2、警惕高风险。几乎在每一篇关于理财投资的文章中,小金都有提醒大家,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目前一般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在4.1%左右,若是收益率超过10%,就要小心了;很多老年人被飞单的案例就是因为被第三方的高收益率所吸引。

3、查看理财产品编码和公章。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都有一个专属的登记编码,购买产品之前可以登录“中国理财网”进行查询,这是预防调入虚假理财产品陷阱的关键手段。关于公章的真假辨别我们已经说过了,这里再提醒大家一个常识:如果是第三方机构的产品一定是第三方公司的章,如果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一定是银行的章。

 

总的来说,投资者误入陷阱的原因无非就是受到高收益的诱惑、受到熟人欺骗、对于理财产品不熟悉不查验就急于购买、对于完整的规范的购买流程不清楚不重视等等。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强对于理财产品的监管;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应该补充一些专业的投资常识,提高警惕,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