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

“日光基”频现,是市场热浪还是跟风陷阱?
发布时间:2025-09-29     点击率:123

近期,基金发行市场频频出现“日光基”现象,甚至有多只产品提前结束募集并触发比例配售。Wind数据显示,9月以来,新发市场“日光基”频现,权益基金发行暖流涌动,资金正借道公募基金加速流入A股市场。


什么是“日光基”


“日光基”并非简单的“一日售罄”,行业内通常指募集首日认购金额即突破规模上限,被迫提前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配售的公募基金。就像一家网红面包店新出了一款限量蛋糕,本来计划卖 3 天,结果开门 1 小时就被抢空了,这“限量蛋糕”就相当于“日光基”。


我们平时说的基金,本质是大家把钱交给基金经理,让他帮着买股票、债券这些资产。而“日光基”特指“新发行的开放式基金”,它有个“募集期”,就是基金公司卖这只新基金的时间段,本来可能计划卖 1-3 周,但因为买的人太多,募集期直接缩短到1天,当天就完成了 “募资目标”,只能提前结束销售。


主要有四个特征:


图片时效压缩

原定 1-3个月募集期缩短至 1 天。


图片规模失控

实际认购资金往往数倍于上限。


图片配售常态化

因为抢的人太多,钱远超基金的募资上限,基金公司会按 “比例” 给大家分额度,不是你交了 1 万就能买到 1 万,多余资金退还给投资者。


图片有封闭期

因为是新基金,不会马上开放赎回,通常会有 1-3 个月的“封闭建仓期”,这个期间是不能卖的。


“日光基”的出现往往与市场情绪密切相关。它们多出现在牛市中后期,市场赚钱效应显著,投资者入市意愿强烈之时。市场行情好,一般是“日光基”出现的核心原因。


其他因素可能包括基金经理名气大、业绩好,或者基金公司造势说额度有限,制造“稀缺感”,刺激更多人抢等。


“日光基”有哪些风险


有些投资者觉得“日光基”是稳赚不赔的,那么多人都在抢的一定是好东西。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日光基”的出现固然反映了市场信心的回暖,但其中也隐藏着一些值得警惕的风险点。


1.后续表现可能不达预期


历史经验表明,爆款基金往往成立于市场阶段性高点,后续表现难及预期。因此在市场高点位建仓,更考验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能力,若市场回调,新基金建仓期易受冲击。


以2021年的某些百亿“日光基”为例,某“日光基”自2021年2月成立以来,到2025年9月中旬,回报率仍为-6.96%。这一数据提醒投资者,热门基金并不等同于持续盈利的基金。


2.基金经理接不住快速扩容


2025 年有许多新晋百亿基金经理,并且重仓股集中度已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对于这些基金经理来说,手里的基金快速扩容将是一大考验。


3.热门赛道藏踩踏风险


新晋百亿经理的重仓股高度重合:宁德时代、胜宏科技、腾讯控股被多位经理同时持有,一旦赛道逻辑生变,如 AI 算力需求不及预期,集中持仓可能引发连锁抛售,2023 年新能源主题基金的回调已上演过类似剧情。


4.营销误导


监管近期通报直指行业乱象,部分机构刻意放大基金经理短期业绩,却隐瞒其管理的 6 只产品中 2 只仍亏损的事实。这种短期业绩包装的假象可能会严重误导投资者。


普通投资者如何理性参与?


1. 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在合适的产品中做资产配置


投资者一定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从年龄、收入、风险承受能力和期待收益等方面出发,权衡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分散投资是理财的重要原则,在银行、保险、资本市场中合理配置资产至关重要。


2. 穿透基金经理的明星光环,选择靠谱的基金公司


优先选择从业超 5 年、经历过 2022 年熊市的经理,聚焦投研体系扎实的公司,避免 “单点押注” 型选手。


考察基金公司时,要看其股东背景、公司实力、公司文化以及市场形象,同时还要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等。管理团队的实力同样重要,需要关注投资团队历史投资绩效与实力。


3.构建防御型配置


单只 “日光基” 投入不超过家庭金融资产的 10%,搭配债基与 REITs 平衡风险,采用 “定投 + 新发” 组合,每月固定买入1只老基金,新发基金仅作为补充。


4. 避开热度陷阱


若某基金首日认购超上限 5 倍以上,需警惕资金炒作,避开封闭期超 1 年的产品,优先选择3个月持有期的品种,便于及时调整仓位。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日光基”频现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性比盲目跟风更为重要。与其追逐一日售罄的狂热,不如坚守 “选经理、看估值、控仓位” 的朴素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