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

消费贷贴息新政来了!借钱消费真的划算吗?​
发布时间:2025-09-04     点击率:122

2025年的消费市场迎来一个重磅利好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于 9 月 1 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如果你计划贷款买车、装修房子、支付教育费用或进行其他大额消费,政府将为你的贷款利息 "买单" 一部分。





2025 年 8 月 4 日,财政部正式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从 2025 年9月1日至 2026年8月31日期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为期一年


政策覆盖两类消费贷款:


一是单笔 5 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贷款(几乎不限用途);


二是单笔 5 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贷款,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单笔 5 万元以上的消费,贴息上限为 5 万元,也就是说无论你贷款多少钱,最多只能享受 5 万元额度的贴息优惠。




图片

你能省多少钱

图片


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是:这项贴息政策到底能让消费者省多少钱?


贴息标准为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 50%。


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普遍在3%左右,这1个百分点的贴息相当于减少了约三分之一的利息支出。



具体能省多少?



我们算几笔账:



小额消费贷款10万元(分多笔,每笔低于5万元):年利率3%,原本年利息3000元。新政后最高可获1000元贴息(小额消费累计贴息上限),实际利息2000元。


装修贷款20万元:年利率3%,原本年利息6000元。新政后最高可获2000元贴息,实际利息降至4000元,相当于利率降到2.33%。


购车贷款40万元:年利率3%,原本年利息12000元。新政后最多可获3000元贴息(同一机构累计贴息上限),实际利息9000元。


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蔡昌测算,政策实施后,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 3000 元


1.利率债


老券因为可以免税具有稀缺性会更加受到追捧,但是新券发行利率上行的压力就比较大了。


以10年期国债为例,票面利率需提高5~10个基点(如从1.7%升至1.75%~1.8%)才能覆盖税负。主要影响的还是机构投资者,因为月利息收入低于 10 万元免征增值税,普通个人直接购买国债一般无需缴税。


除此之外国债有续发机制,续发部分仍然免税,有所缓冲,冲击会比较小。


地方债与金融债大多为新发,影响会更直接一些。


2.信用债


信用债利息原本需要缴纳6%增值税,新政后与利率债税负拉平,且信用债收益率更高(比如AAA级企业债利率约4.5%)。相比之下,信用债的优势突然出来,吸引力可能会提升不少。银行也有可能通过增配信用债来平衡税负差异。


3.资管产品


银行、保险等自营机构税率提高到了6%,而公募基金、理财等资管产品税率只有3%,资管产品的成本优势明显。银行有可能会通过银行委外业务投资公募基金将 6% 税率降至 3%,这类产品会更具优势。


图片

贴息规则与条件有哪些

图片


虽然消费贷贴息政策听起来很诱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也不是所有消费都能获得贴息。


1.基本申请条件


身份要求:年龄在 18~60 周岁之间的中国公民。


收入要求:不同银行有不同规定,一般要求月收入≥5000 元(或年收入≥6 万元)。例如工商银行要求 "月收入≥5000 元",建设银行要求 "月收入≥4000 元"。


征信要求


  • 近 2 年无 "连三累六" 逾期(即连续三个月逾期或累计六次逾期)。


  • 当前无逾期记录。


  • 近 6 个月征信查询次数有一定限制(多数银行要求≤8 次)


  • 无被执行记录。


  • 负债率通常要求≤50%~60%。


特定资质要求


部分产品对特定职业或人群有优先支持:


  • 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国企员工(农业银行优先)

  • 银行代发工资客户

  • 公积金缴存客户(连续缴存≥6 个月,月缴存额≥800 元)

  • 优质企业员工

  • 银行房贷 / 存款 / 理财客户


2.贷款用途限制


这一点上文已经提到了,小额消费限制几乎没有,但是大额消费只有重点领域才能享受。需要注意的是,明确贷款资金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炒股、经营等非消费领域,这方面是重点管控的。


3.利率债


只有23家指定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才能享受此政策:


  • 6家国有大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

  • 12家股份制银行:中信、光大、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广发、平安、浦发、恒丰、浙商、渤海银行

  • 5家持牌机构: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


需要注意的是,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不在中央财政贴息范围内,即使部分地方承诺财政补贴,也可能因地方财政紧张而难以兑现。


图片

哪些风险需要注意

图片



图片

利率 "明降暗升"

虽然政策提供 1 个百分点的贴息,但不排除部分机构可能提高基础利率后再进行贴息,实际优惠有限。消费者应对比不同机构的实际执行利率,而非仅看贴息比例。


图片

隐性收费

一些贷款产品可能在利息之外收取手续费、服务费等,实际成本可能高于预期。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合同,了解全部费用构成。


图片

过度消费

“免息”、“贴息”等宣传可能诱导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超出能力范围消费。消费者需要注意,根据实际需求出发,不要过度负债。


图片

银行垫资风险

贴息流程中,银行需先垫付利息补贴,后期再向财政部门申请补偿。这可能导致现金流紧张的中小分行故意卡审。


如果消费者决定申请,

有几点建议:


01

大额消费尽量拆分成多笔5万元以下贷款,避免凭证要求。


02


单家机构贴息上限3000元,可分散到多家机构获取更多优惠。


03


保留完整消费凭证(发票、合同、收货单),抬头必须与借款人一致。


04


月还款额不超过月收入30%,避免债务累积。

消费贷贴息新政无疑为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尤其是在当前消费信贷化的背景下,1 个百分点的贴息看似不多,但对于大额消费来说,确实能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然而,"借钱消费" 终究是一把双刃剑。贴息优惠可能让贷款看起来更 "便宜",但本质上仍是需要偿还的债务。消费者应保持理性,不要被短期优惠冲昏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