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央行宣布实施“双降”政策, "降准 0.5%+ 降息 0.1%" 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2万亿元,这是继2024年9月后又一次超预期的货币政策调整
此次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刺激居民消费,稳定楼市,实现经济 "软着陆"。
“双降”政策对投资者是否会产生影响?答案是肯定的。
“双降”对投资者的影响
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存款利率,二是理财产品。
存款利率:
短期存款利率可能维持稳定,但长期看,银行资金成本下降将压低存款利率。当前活期利率仅0.1%,10万元存一年利息仅100元;国有大行 3 年期定存利率可能会全面跌破 2%,未来可能进入“1%时代”。
中小银行虽然可能维持较高的利率,但是“高息揽储”的风险会增强。
对于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者,收益将会进一步缩水。
理财产品:
固收类产品,比方说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长期收益可能会缩水。余额宝现在的7日年化收益率只剩1出头了,10万块日收益连5块钱都到不了。对于偏稳健型投资的投资者来说,理财收益可能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黄金、REITs等避险资产吸引力还在持续上升。
投资者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
核心原则:分散风险、锁定收益、规避高杠杆。
关注政策支持的科技(AI、芯片)、新能源、消费板块,通过指数基金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如今活期存款和固收类产品的收益率不断缩水,想要锁定收益只能靠长期理财产品。比如大额存单,起存金额比较高,但是相比之下长期收益较理想,可以锁定未来几年的固定收益,适合高净值人群。国债逆回购也是安全性高,收益率比较理想,又可以长期锁定收益。
配置5%-10%黄金ETF可以对冲通胀;增额终身寿险存在复利,也比较适合长期资金规划。沪深 300、中证 500等宽基指数,可以通过长期定投平滑波动。
关注高成长领域,比如AI、半导体等政策支持领域,但仓位不宜过高,最好不超过20%。新能源车、光伏等行业规模超 10 亿、成立 3 年以上的行业主题基金也是投资者眼里的“香饽饽”。
在固定收益面临缩水的情况下,有些投资者积极调整资产配置,希望能从一些有潜力的成长领域补充收益。但还有一些投资者难免会铤而走险,反而让一些诈骗分子钻了空子。
“双降”背景下的高息骗局
央行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的政策环境下,市场资金成本持续走低,普通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渴求加剧,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近年来,“高息揽储+政策背书”的复合型骗局层出不穷,手段愈发隐蔽,甚至披着合法金融外衣实施诈骗。
主要手段有几种:
1、虚构存款产品
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银行公章、存单、转账凭证等文件,虚构高息存款产品。
2024年北京某退休教师被“定期+理财”产品骗走120万元,骗子伪造银行存单和理财协议,谎称“政策补贴项目”,资金最终流向境外非法平台。
之所以能骗过部分投资者,一方面是因为可以利用银行员工身份获取信任,而且是在营业厅或银行合作场所办理业务,让投资者的警惕性降低。另一方面以“存款需签订保密协议”“禁止查询账户”为由,阻止储户核实,甚至通过“贴息”方式现场支付部分利息,可谓是“连哄带骗”。
除了线下,在线上诈骗团伙会通过技术手段克隆银行官网或开发高仿APP,界面与功能与正规银行几乎一致,但资金实际转入私人账户。
可以通过几点来识别:
一是虚假网站域名大多有拼写错误,比方说“.com”改为“.co”。
二是虚假网站无法通过应用商店下载,仅支持扫码或链接安装。
三是转账时收款账户名称与银行名称不符。
2、冒充银行员工
不是银行员工,还可以假冒。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银行员工信息,制作假工牌、假名片,甚至租用银行附近办公室,以“内部渠道”“政策试点”为由吸引投资者。
话术一般就是:“仅限VIP客户参与,名额有限”“银行与政府合作项目,保本保息”“资金由银保监会监管,绝对安全”......
还有部分银行员工为了完成业绩指标,与外部人合作,将储户资金导向非银行理财产品(如私募基金、P2P),从中收取高额佣金。这类“飞单”往往以“高息存款+理财收益”组合形式出现,资金最终流向高风险资产。这种情况下,合同条款一般都比较模糊,不会明确标注底层资产,而且承诺的收益会远超市场水平。
有了AI换脸技术以后,骗子甚至可以利用AI换脸、语音模拟等技术,冒充银行高管与储户视频通话,展示虚假银行后台数据,诱导转账。2025年某案例中,骗子通过AI合成某银行分行行长形象,以“紧急风控”为由要求储户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通话画面中银行LOGO、工牌等细节高度逼真,简直防不胜防。
3、利用政策红利炒作
比如央行降准降息之后,伪造财政部官网页面,推出 "年化 6% 数字国债",诱导下载仿冒 APP 转账。2025 年深圳警方破获案件涉案金额超 2 亿元。养老理财近两年是热点,有些诈骗分子会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宣称 "数字人民币养老基金" 可享受国家补贴,承诺年化收益 8%-15%,实际是骗局。
这次骗局一般都会伪造政府红头文件、政策解读报告,甚至邀请“专家”举办线下讲座,夸大项目前景,利用媒体软文、短视频平台进行虚假宣传。
投资者如何识别?
1、查询与核实
通过 "中国理财网" (www.chinawealth.com.cn)查询产品备案编码(正规产品均以 C 开头)。
政府文件必含发文机关、文号、日期,可通过国务院官网
(https://www.gov.cn/pushinfo/v150203/)"政策文件" 栏目核验。
央行的货币政策都会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www.pbc.gov.cn)"货币政策" 栏目展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https://www.nfra.gov.cn/cn/view/pages/index/index.html)可以查询“金融许可证查询”验证银行或理财平台合法性。
银行/ 基金公司工作人员工牌含姓名、编号,可以通过官方客服电话核实。
2、注意合同条款
合同条款是否存在模糊项,是否有不合理的附加条款。如果合同条款比较复杂,可以直接找专业人士去甄别核查。
3、利率是否合理
如果利率远远高出同类产品的市场利率,那必然是有“猫腻”的。
4、注意转账路径
过支付宝、微信等渠道进行私人转账绝对是不正规的。转账的账户如果名称不一致,或者是私人账户一般都是诈骗。
5、保留证据
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全程录制,要求加盖银行公章,避免接受“复印件”或“电子合同”,如果发现资金异常,第一时间报警并申请止付。
央行“双降”释放的万亿资金,既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骗局滋生的温床。普通投资者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所有脱离实体经济的超额收益,本质上都是风险转嫁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