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几周发生了几十年的事~
“对等关税”一出,全球金融市场在短短10天内上演史诗级震荡。中美关税战再度升级,双方进入极限博弈阶段。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 84% 提高至 125%,覆盖农产品、能源、汽车、半导体设备等全品类。美国则对中国输美商品实施 145% 的叠加税率,部分商品(如电动汽车、注射器)因叠加历史关税,实际税率高达 245%。
总结起来就是,中国对美实施“全品类反制”,美国主要通过“对等关税”试图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成为主战场,特斯拉上海工厂扩建计划紧急叫停,苹果产业链企业被迫转移产能至墨西哥、越南。
这场被称为“贸易核战争”的博弈正在冲击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从餐桌到钱包的连锁反应
物价变化
很多人觉得影响最大的会是芯片半导体领域,其实还真不是。目前大部分芯片已经可以实现国产替代,替代不了的特别高端的芯片美国也早就禁止向中国出售了。不过苹果手机因为关税叠加成本可能会出现价格上涨,华为等国产机价格是非常稳定的。
真正影响到物价的,其实是食品与日用品,尤其是大豆。中国83%的大豆依赖进口,猪饲料鸡饲料的成分又主要是大豆,以至于大豆关税提高直接推高饲料成本,猪肉、鸡肉价格已分别上涨8%和5%,食用油的价格也会被推高。
2018 年贸易战期间国际大豆涨价 30%,导致猪肉价格飙升,很多人猜测,这次非常有可能情景重现。
除此之外,进口烤箱零部件关税导致国产高端厨电出现涨价,但问题不大,国产品牌正在趁机逆势增长。
再有就是美国汽车零部件关税提高至 125%,部分车型终端售价上涨。能源进口成本上升推高电价,长三角地区工业用电价格出现上调。
留学生变化
赴美留学签证拒签率大幅提升,机票价格上涨,反而催生了“东南亚留学平替热”——马来西亚高校中国留学生数量激增300%。
就业影响
外贸企业受到的影响必然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东莞某电子厂因客户压价裁员 30%,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失业率环比上升 0.8 个百分点。纺织、玩具等出口依赖型产业遭到重创,裁员率自然也会随之上涨。反倒是跨境电商“逆势扩张”,海外仓岗位激增。
对投资理财的冲击
股市板块分化
消费电子、纺织服装等出口依赖型企业股价暴跌,部分个股年内跌幅超 40%。国产替代、消费医疗、高股息等内需驱动板块逆势上涨,半导体设备企业净利润增速预计超 25%。
苹果产业链企业市值蒸发1200亿,是受损重灾区。
而抗通胀标的逆势上涨,实物黄金、黄金 ETF成为抗通胀首选。同时,由于政策红利,电力ETF获中央汇金增持,年化股息率稳定在5%以上。
基金结构性机会与风险并存
重仓出口行业的基金净值回撤明显,而聚焦内需、政策红利的基金表现稳健。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 2.8%,3 年期国债利率 3.2%,成为避险资金 “避风港”。
人民币贬值压力
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度跌破 7.43,创历史新低。外汇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
银行理财收益率走低
关税战带来的降息预期,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降至 3.0%,3个月期结构性存款利率跌破 2.5%。
普通人的抗关税生存工具
资产配置
防御(60%) + 进攻组合(40%)。
防御层主要是现金、黄金、国债等,可以对冲通胀与汇率风险。这一部分可占60%。
经营层主要是消费医疗、国产替代,享受政策红利的板块。还可以搭配高股息策略,高于市场均值的标的。
保险工具可以作为“安全垫”
比如增额终身寿险或养老年金险,可以锁定终身现金流。不了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往期文章链接了解一下:保险还有储蓄型?储蓄险到底有没有必要?
消费调整
减少进口商品支出,转向国产高性价比替代品,利用电商促销囤积刚需品。
关注政策红利
在这次贸易战中,政策是“保护伞”,这段时间应该更加密切关注政策变动,及时捕捉政策红利行业和地区。
关税战的本质是大国博弈的缩影,其影响将长期存在。普通投资者应该保持稳定的心态,通过分散配置、政策敏感,构建长期防御体系。在波动中捕捉机会,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注: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