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调整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24%下调至20%。
现下上海的缴费基数为7310元,调整比例之后每月最少可以省下292.4元。
如果按照最高缴费基数36549元缴费,每月最少可以省下1461.96元。
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与普通职工是有区别的。
灵活就业人员通常是指没有固定雇主,自由选择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的人员。他们通常不受正式的全职雇佣关系所约束,更加灵活自由地从事工作。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国办发〔2020〕27号)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包括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从业人员。
比如我们常见的自由撰稿人、自由设计师、外卖员、滴滴司机、街头小摊贩、家庭早餐店老板等等。还有一些人完全依靠兼职增加收入,也属于灵活就业人员。
与单位职工相比,灵活就业人员在社保缴纳上的主要区别在于:职工社保覆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类保险,而灵活就业人员主要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
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缴纳一般包括以下两种:
01
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选择的参保方式是这种。缴费基数以缴费当年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基准,上下限是平均工资的60%-300%,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灵活选择。缴费比例大多都是20%,可以按月、按季、按半年、按年等方式缴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要完全由自己缴纳,而单位职工一般是由个人和单位共同缴纳,缴费比例加起来要更高,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02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年按档次缴费,各地有所不同,个人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缴费档次。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暂时选择低一点的缴费档次也不要紧,每年缴费之前可以变更当年缴费档次,具体标准以当地人社部门公布数额为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比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纳金额要小得多,当然最后养老金也会体现出差距。
灵活就业人员愿意缴纳社保吗?
2020年发布的《流动的“新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受访对象中不缴社保的占比51.3%,缴了公积金的仅有17.4%。
其实灵活就业群体中不愿意参加社保的不在少数。原因主要是处于高流动状态下,很难在一个地方缴满15年的社保,虽然现在社保跨地区转移机制已经打通,但也不是百分百确保能把账户金额完全转移。
而且很多灵活就业群体本身收入并不太高,不愿意把太多钱投入到“未来”中。不过在社保跨地区转移机制越来越成熟之后,这样的情况想必会有所改善。越来越多创新型的保障方式也在不断推出和尝试。
那么缴还是不缴该如何抉择?
从保障的角度来说,社保是很有必要的。
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同样遵循着多缴多得的原则,在退休之后可以获得与职工退休相同的待遇。不同的是,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金额更加灵活,可以在60%-300%的基数里自由选择。虽然这部分金额占据了一部分当下收入,但在未来是很大的保障。
即便之前参加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也可以“无缝衔接”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之前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在省内流动就业的,无需转移养老保险关系;跨省流动就业的,在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前,可按国家规定向新参保地提出申请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之前有单位,后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若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在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提出申请办理。
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01
市面上经常有“收费可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转为职工社保”的生意,但其实两者不存在互转的问题。以个人身份参加的,也可以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方式相同,在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的待遇与单位职工是一样的。
02
“一次补缴3万元每月领700元”这类广告宣传也不在少数,因为参保人员必须按期缴费,符合条件才能领取养老金,所谓花钱买门路帮忙补缴社保的很多都是骗子。
03
不少小伙伴担心失业以后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领不了失业金。其实《关于进一步畅通失业保险待遇申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期间,以个人身份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未出现依法应当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情形的,经办机构不得停发失业保险待遇。
也就是说,如果失业者满足参保1年以上、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两个条件,即使目前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一样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我国灵活就业人口不在少数,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问题关系着很多人的养老生活。灵活就业工作者应当慎重考虑是否参保,也希望在越老越多的关注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变通,方便快捷,让更多人得以享受到更全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