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顺利落下帷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备受投资者和各金融机构关注的,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了解一下超长期特别国债
“超长期”
一般的国债,期限也比较多样,有6月期、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期。
而超长期则一般代表着债券发行期限大于10年,比如15年、20年、30年等。
首次发行超长期国债是在2001年,分别是15年期和20年期;
2016年后发行规模提升,主要以30年期和50年期为主。
“特别”
“特别”则指的是用于特殊用途、支持特定项目而发行的国债。
什么叫特殊用途、特定项目?
举个例子,去年也发行过“特别国债”,当时不少地方遭遇了暴雨、洪涝、台风等极端自然灾害,地方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比较重。所以发行了1万亿“特别国债”用于灾后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998年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目的是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等问题;
2007年的特别国债则是用于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
2020年还发行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而这次发行特别国债,目的就是“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国债”
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向公众发行的债务凭证,具有最高信用度,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这个词就不需要多做解释,可以通过往期文章来了解一下国债:
超长期特别国债带来的影响
市场上普遍认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几点:
扩大总需求,从而促使经济回升的势头更强劲。
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可以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优化供给结构。
优化中央和地方的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超长期特别国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对市场将有长期的提振作用。
如果说之前的降准降息,是保证了市场上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则真正能让大量资金落在实体经济上。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也算是一场“及时雨”。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深远意义,从政府工作报告上也可以窥见端倪:
普通投资者有参与机会吗?
从往年的经验来看,普通投资者能不能参与其中要看发行方式,如果是定向发行可能就不能购买,如果是面向公众发行,就可以直接购买。
往年的特别国债往往结合了定向发行和公开发行两种方式。特别国债的用途不同,发行方式也随之而异。
用于特定目的,如补充四大行资本金、注资中投等,这类特别国债通常通过定向发行的方式进行。
而旨在满足经济需求和资助重大工程项目的特别国债,例如用于抗击疫情的特别国债或2023年底额外增发的1万亿特别国债,则更倾向于选择公开发行的模式。
1.债本身就是非常安全的一种投资方式,所以非常适合追求安全性稳定性的投资者。
2.国债的期限越长,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越高。而且还要面对在长时间之下通货膨胀侵蚀投资收益的风险。因此要不要投资,投资者要想清楚。如果确定投资,也可以补充一些具有通胀保护机制的投资产品。
3.投资期限长意味着流动性较差,当然对于计划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来说,流动性不佳可能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如果公开发行,投资者可以多关注银行、券商账户、交易所市场的公告和发行变动。
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可以在短期内起到拉动投资、稳经济的作用,又能在长期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对整体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作用不只是短期投资,对我们的生活将会产生全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