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

悄悄考证的中年人们,怎么样防止被骗?
发布时间:2022-09-21     点击率:6842

对于求职的人来说,什么最重要?有的人说是学历,有的人说是经验,有的人说是年龄,还有的人说:是证书。


为什么中年人兴起“考证热”





年近三十的年轻人们,随着时间流逝,开始逐渐焦虑,他们认为自己距离“中年危机”越来越近。焦虑的源头主要来自于事业的瓶颈。

 

怎么样可以给自己的事业有更多的保障?学历、经验、年龄已经不太可控了,那就多考点证书。


教师资格证、法律职业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证……各行各业的证,有的人一年就能考下来七八个,但是这些证互相之间好像都没什么关系,对于自己的职业真的有用吗?

 

每个人考证的目的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升职加薪,那就尽量考一些与自己的职业相关的证;有的人是为了转行,还有的人是为了挂靠赚点额外的收入。但考证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只要开始考了,就容易停不下来

 

证书就那么容易考吗?

 

不同的证书本身难度不一样,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基础的证书只需要看几个星期的书,就一些就比较困难。部分人为了可以成功下证,不消耗太多时间,会找一些培训机构进行短时间培训。但这些培训机构却不是都靠谱的~



“包考保过”可信吗?







“1元培训,快速下证”

“保过直通班”

“各类考证轻松过”




这种充满诱惑力的介绍吸引了不少想要考证的人。

 

小明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介绍以后添加了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据对方介绍,获得证书之后不仅可以高薪就业,还可以挂靠公司。而且过了今年考试难度就会增加,要把握好机会。

 

小明问起“保过”的问题,对方回复称,通过率达80-90%,如果加入保过的直通班通过率就更大了,基本上100%可以过。

 

小明将钱转过去后,对方直接把他拉黑了。相比之下,朋友小方要幸运一些,课买了,但课程水平不高,就是网上的内容摘过来讲,最后没考过,还给退了钱。

 

这两种的区别就在于,小明遇到的培训机构是直接冲着诈骗去的。而小方遇到的培训机构是带着“广撒网”的想法,考过了就赚了,退钱了也不亏。

 

小明的例子中还涉及另外一件事:挂靠。



挂靠到底靠不靠谱





“年入10万-30万,躺着赚钱”,考下一个证,每月可以多好几千的收入,怎么听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很多人考证都是打着挂靠的注意。

 

小赵考下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通过证书兼职中介机构找到了一家可以挂靠的公司,他按照流程发了简历和证书的照片,还加了微信,成功签约。

 

小赵作为已经工作了几年的“社会人”,对合同还是比较严谨的,而且防备心也很重。他要了对方的营业执照以及对接人员的工作证件照。对方提出,要先缴纳3500元的人才入库费用,在网上进行注册入库才能签约。

 

小赵不是没有怀疑过对方,可对方的朋友圈伪装的很好,可信度很高。于是小赵打了款,对方承诺两周后就可以成功入库。但随后,对方删除了他的微信。

 

这套路看起来跟小明遇到的培训机构异曲同工。

 



但是,之所以那么多人相信挂靠可以获得收益,是因为成功挂靠的人还是不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心数钱了。

 

证书挂靠本身就是一种违规行为,比方说建筑行业就有挂靠现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所以说,挂靠本身就是存在风险的,而且风险还不止这一个。如果对挂靠公司的资质审核不到位,出现什么纰漏就很容易被连累。



“考证大军”应该注意些什么






1.不要轻信培训机构



有些培训机构跟挂靠中介是一体的,从头到尾有好几个流程都要交钱,经常是大把的钱撒下去不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还要承担风险。如果想要考证,最好是在官方网站报考且购买正规的复习资料,踏踏实实学习,选择正规机构报考,不要相信什么“关系”“后门”之类的说辞。



2.“天上掉馅饼”很难



如果考证是为了提升自己或者为了有更好的职业规划那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想着靠一个几个月就能下来的证躺着赚钱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恐怕所有人都要去考一考了。简单易下的证含金量有多少?给出的待遇是否匹配其本身的含金量?我们心里要有所掂量,有些便宜占不得,考证前可以先查一查证书的含金量。



3.不跟风,适当考证



大部分的证书都不是免费考的,是需要交费的,如果考不过重新考又要重新交费。而且很多证书都是有有效期的,几年之后又得重新考。所以考证,不只是努力的问题,还有钱包的考验。

 

考下来的证真的有用吗?发挥的用处是否配得上付出的成本?这是每个考证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证书的作用也不同,切忌盲目跟风,既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又给自己带来焦虑。



三十岁,人生还未过半,走出校园也才短短几年。但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每个职场人的“内卷”愈发严重,带给了很多人焦虑和不安。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让我们不断突破困境,寻求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