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子比较关注的小伙伴,尤其是想买房或者买过房的,一定都听过“公摊面积”这个词,这是在买房的过程中不可能跳过的因素之一。有关公摊面积的纠纷时不时出现在新闻中,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近半的公摊面积引发争议
央视财经近日报道了山东青岛的一起纠纷,该业主在购房的时候,销售人员说小区属于超高层建筑,考虑到避难层、电梯高度等因素,公摊面积可能会达到31%。
房子到手以后,业主发现自己的房子公摊面积竟然达到了46%以上,110平方米的期房,到手却发现套内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
于是该业主开始了维权。
与此同时,这个事件也引起了一众讨论:
#业主收房发现公摊面积近半#
#公摊面积是否能取消#
#房屋面积缩水购房人能否退房退款#
许多网友打开了话匣子,部分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公摊面积的“前世今生”
公摊面积的产生跟商品房预售还有点关系,要从“卖楼花”说起,不了解的小伙伴点开链接了解一下:商品房预售制的28年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上个世纪的香港房子一开始都是一栋一栋卖,但是这样太难卖了,后来就开始一层一层卖,再后来就一户一户卖,这也就是“卖楼花”的特点之一。但是一户一户卖就存在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同一层,楼梯、过道这些公共面积的成本谁来出?
于是就开始采用“公共契约”,公共部分的费用由每位业主来分摊,这就是公摊面积的雏形。
明确的规定是在2001年,《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公用建筑面积共同组成。
在预售制之下,公摊面积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实际的公摊面积和约定的是否相符成为矛盾点。
公摊面积是怎么规定的
一:公摊面积包括什么?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商品房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公摊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公用建筑面积则包括两部分:
1.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和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其他功能上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
2.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二:房屋面积缩水的规定
公摊面积到底有多大?目前没有设置一个上下限,但是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如果房屋面积缩水出现误差,按照面积误差比绝对值3%的标准,多退少补。
所以像此次青岛这位业主的情况,明显是违反了规定的,如果想退房有权利退房,不想退房也可以要求绝对值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双倍返还。
不同类型的房子公摊系数不太一样,参见下图:
公摊面积的纠纷
一:纠纷由来
公摊面积的纠纷究竟是怎么来的?大体上有两方面原因:
1
信息不对称
《房产测量规范》和《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2个国家测量标准,但是标准虽然有了,监督却还是个难题。在公摊面积测量上,有些房企会暗戳戳“注水”,导致计算不透明,业主只能被动获知信息。
有人问:业主不能自行测量核实一下吗?
基本不可行。
公摊面积的计算非常专业,而且除了墙体之外,室内的柱子、烟道、卫生间的排气道等都要算入套内面积。门厅、电梯井、楼梯道、通风管道等一些设施都要计入公摊面积。这些地方业主想靠自己计算清楚,很难。
2
维权难度不小
这个难度一方面来自于上一条我们提到的测量问题,另一方面来自于合同的不严谨。
二:购房者怎么躲开这个坑?
1
合同条款看清楚
尤其是关于公摊面积的相关违约责任这方面,尽量细化。
2
购房前了解足够的信息
虽说我们很难自己去测量清楚公摊面积,但是通过房地产商公布出来的信息可以进行简单的测算,购房者可以通过咨询专业人士,尽量了解公摊面积的实际情况。
三:如何维权?
如果已经到了需要维权的地步怎么办呢?
最重要的是证据要留好,比方说当初报建的时候,报建的公摊面积到底有多少,又做出了哪些承诺。然后再去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投诉,不行的话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对公摊有异议,可以去房产测绘中心申请面积鉴定,不过要带好相关的资料,可以进行电话咨询确定。
日前网络上争论比较多的就是:既然公摊面积隐患这么大,那公摊面积到底能不能取消?
取消的呼声虽然很大,但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公摊面积虽然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牵一发动全身”,如果取消,短期内造成的影响会很大,引发房价波动、责任划分、公摊部位管理等诸多现实问题。所以即便会取消,可能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慢慢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