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个调查问卷,问你现在更倾向于存款还是消费,你会选择哪一项?有些机构经常会做这样的调查,但不同时期的结果也不太一样,现在处于哪一个阶段呢?
6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公布
7月11日,央行公布了6月份金融统计数据。 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83万亿元,同比多增974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4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9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4367亿元。 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 看到这几个数字,难免让人感叹一句:原来大家都在存钱! 居民的“报复性存款” “报复性存款”这个词算是比较耳熟了,大规模被大家念叨还是在2020年。 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居民存款一共增加了6.47万亿元,同比多了4000亿元。网友们一计算,不得了,平均每天存钱710亿元左右,于是“报复性存款”的说法盛行了起来。 2020年发生了什么大家都比较清楚,主要就是疫情扩散,失业人员增多,很多人不敢消费,都想把钱尽可能握在手里。 看一下当时的新闻,是不是还觉得恍如昨日? 对比一下今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报复性存款”还在继续。这两年之间有没有过变动?那也是有的! “报复性存款”vs“报复性消费” 与“报复性存款”相对的,就是“报复性消费”,每当疫情好转之后,“报复性消费”就成了热门话题。 在2020年第一季度之后,国家统计局5月12日公布数据,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较上月回落一个百分点,重回“3区间”。 这算是“报复性消费”吗?算不上,但大家都在猜测“报复性消费”是不是真的要来了! 恢复消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家的购物热情在被迫压制了一段时间后出现反弹,二是随着复工复产的进行,出行的需求增加了。 与此同时,随着疫情的到来,国家开始频繁发行消费券,目的也是刺激居民消费,尽快恢复消费水平。 来看一组数据: 可以看出在2021年的时候,存款新增幅度出现了一定的回落,只不过随着2022年疫情的加重,“报复性存款”又再次成为焦点。 二者分别会产生何种影响 消费与存款加了“报复性”三个字,就代表这种行为是一种短期行为,影响也会一定程度上局限在短期影响,尤其是“报复性消费”。 “报复性消费”产生的影响很直接,可以短期内带动各个产业的复工复产,给濒临崩溃的企业一剂强心剂。社会上流动资金增多,会促进经济的短期快速恢复。不过,要实现全面的经济复苏,指望“报复性消费”是不现实的。 “报复性存款”则是完全相反,除了对经济复苏有一定的延缓影响,还有可能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随着银行理财、余额宝等收益越来越不理想,人们手中的钱会更多地流向银行存款和一些基金等投资产品中。虽然抑制了消费,但其实一定程度上投资活动是增加了。 “报复性存款”之下,钱都去哪了 聊到投资活动,就不得不研究一下,在当前大家都愿意多存钱的情况下,都把钱投向了哪里?投到哪里更合适? 1 银行存款 虽说存款利率低,但其实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把钱投向银行存款,大环境之下,安全性、稳健性成为大家首先考虑的问题。还有部分人选择了定期理财和大额存单,相对于流动性存款,这部分钱一般是不急用的钱。 2 基金、债券类产品 大部分是货币基金或固收+等流动性较高收益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低的产品。部分人不满足于银行存款过于低的利息,这两年类似的创新型产品涌现,成为投资者的“新宠”。 3 保险、黄金、股票 随着疫情的出现,越来越的人开始重视保险,重疾险医疗险等种类的保险,许多都新增了疫情相关的项目,居民在保险方面的投入在增多。 高收益类的股票类产品在资产配置中虽然占比一般不会特别大,但很多人不会让这部分空缺,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在股市不稳的情况下,选择投资黄金进行资产保值。 你有没有“报复性存款”?把钱都投去了哪里?在留言区跟小金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