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

个人现金存取新规,超过5万必须登记吗?
发布时间:2022-02-16     点击率:973

春节过去,大家也陆续复工了,先祝大家开工大吉!

 

过春节的时候,大人会给小孩发压岁钱,传统的压岁钱都是崭新的人民币,所以很多人会提前去银行换新钱,尽管如今电子支付发达,很多地方还是延续着发现金红包的传统。而就在年前,一则关于个人现金存取的新规出炉,引起了大众的讨论。








存取款超过5万需登记



2022年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2年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自3月1日开始实施。


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随后,该话题还登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众多讨论。

 

其实这种规定早在2020年就在河北、浙江等地展开过试点,比试点的限制金额(10-30万)相比,此次5万元的限制更加严格。


总的来说就是三步:


核实真实身份


核实资金来源


核实资金用途


完成以上三项核实,存取款就没有5万的限制了,10万、20万甚至更大金额都是可以存取的。

图片




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



一是为了反洗钱。

 

我们都知道,所谓洗钱就是将非法所得合法化的犯罪行为。那么在合法化的过程中需要用其他交易抹去非法所得的来源和痕迹。在电子支付之下,这样的目的越来越难达到,因为每一笔交易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此,洗钱的重灾区在于现金。

 

现金具有匿名、不可追踪等特点,大额现金常常是洗钱、逃漏税的手段。《办法》出台的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等11部门宣布,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反洗钱力度持续加强。

 

二是为了反诈骗。

 

在许多诈骗案件中,现金的诈骗手段给侦破增加了难度。与反洗钱的目的类似,加强现金监管,有利于让交易有迹可循,减少诈骗案件发生和降低侦破难度。

图片




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有几个问题是普通消费者比较担心的:

 

第一,是否会影响个人业务办理?

 

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办法》实施后,个人现金存取将不能超过5万。我们上文也提到过,银行并不是限制现金存取,正常存取款流程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超过5万时需要做一个登记。只要是合法来源合法用途完全不需要担心,登记手续并不麻烦。

 

第二,是否会影响手机转账等业务?

 

完全不会,手机转账属于线上资金流转,每一笔转账本身就有电子账单,有迹可循,不会影响到线上业务。

 

第三,是否会侵犯到个人隐私?

 

根据《商业银行法》中“为存款人保密”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对业务办理过程中获得个人信息、客户隐私必须严格保密,建立严格、完备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如果个人信息遭泄露,银行及其工作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情节严重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在这方面,可以不必太担心。

图片


图片


如今电子支付越来越普及,即使是在菜市场买菜买肉买水果,或者在地摊上买个煎饼都已经可以用电子支付了,电子支付已经深入到三四线甚至边远城市地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现金使用越来越少,大额现金存取的需求也越来越少。尤其在疫情期间,电子支付的便利性更加凸显。因此,新规的实施,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也有网友提出,既然电子支付是大势所趋,是否可以逐渐取消现金支付,这样就更容易追踪资金来源和去向。然而现金支付如今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老人而言。

 

《办法》的推出有利于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有利于保障居民的资金安全,对于假币流通也有一定的打击作用。消费者也应当自觉支持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做好反洗钱工作,做好大额现金存取业务登记,共同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