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

再出新规!消费者的网络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发布时间:2022-03-08     点击率:1266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社交、购物、娱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互联网,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频频曝出,给不少人造成了困扰。近两年,国家加大了对互联网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方面的管理,消费者应该更加清楚地了解哪些情况下可以进行合理维权~



新规正式实施








2021年11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1年第20次室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同意公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规定》对于算法做出了准确的解释: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

 

因此,新实施的规定主要就是对于算法推荐的管理。





哪些行为被禁止








《规定》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算法推荐服务的使用向上向善,不能利用算法推荐服务做损害国家、社会、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其中大家比较关心的内容有几点:



1.不合适的信息不能利用算法传播和推送。


2.不能利用算法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


3.不能利用算法制造水军,控制舆论和榜单。


4.不能利用算法进行垄断等不正当的竞争。


5.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具体从哪些方面优化算法的使用呢?



1.用户可以选择关闭算法推荐,不能有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


2.对于未成年人,要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模式和服务,不能对未成年人形成不好的诱导,比如不良嗜好、沉迷网络。


3.对于老年人同样开发更针对性的服务,尤其是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需求,以及涉电信网络诈骗信息的监测、识别和处置。


具体到行为上,首先就是大数据“杀熟”。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过关于大数据“杀熟”的内容。


3月1日,北京市消协在官网公布了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活动的最新结果——86.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82.3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普遍存在,92.33%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的原因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差异化营销。

 

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不同用户享有不同打折优惠形式、隐藏或不送老用户优惠券以及根据用户特点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等。

 

网络购物、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是“重灾区”。

 

其次就是关于舆论控制,算法推荐可以将一些标签频繁地推荐到大众眼前,影响大众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从而影响到大众舆论,构成不正当竞争。最常见的就是一些热点推荐和热搜榜。





个人信息安全的进化之路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

 

《网络安全法》中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发布与违法犯罪有关的信息,个人有信息删除和更正权,如果要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需要得到本人同意。另外,还对个人信息保密做出了严格规定。

 

比方说有人在微信群中转发、传播不实信息和谣言,煽动其他网民进行非法集会,这样的行为就违反了《网络安全法》,会被依法处罚。

图片


2021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实施,聚焦的是数据安全领域的风险隐患,同时确立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基本制度,是数据领域的基础性法律。

 


我们生活中有些常见的数据安全案例,比方说大量个人信息泄露,交通、物流、医疗、社交和银行等各种信息被在网络黑市买卖,最主要的问题就来自于内部数据的安全管理缺陷。企业数据泄露往往会导致一些电信诈骗事件,甚至还出过因为被电信诈骗万元学费而致死的案件。


图片


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第一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


个人信息处理方面要遵循“告知-同意”的核心原则,在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比较敏感的个人信息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限制,以及公共场合的图像采集也必须取个人同意。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跨境提供等方面的规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被称为并行的三大数据法。





如何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了解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对于我们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有很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如果遇到信息安全侵权事件,要及时向法律部门寻求帮助。

 

比方说在某求职网站填写简历之后,因为该求职平台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导致源源不断收到许多培训机构的电话,就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该平台承担侵害其隐私权的赔偿责任。

 

生活中还比较常遇到的是短信和电话骚扰:卖房的、推销贷款的、推销理财的、购物节前的营销短信等等。遇到这种情况,个人可以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

 

但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应该有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不要随便在平台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不要透露给陌生人,遇到侵权行为要勇于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