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市民”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什么是“新市民”?我们算不算“新市民”?今天小金带你了解一下这个近期的金融圈热词~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 3月4日,银保监会和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针对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领域提出了加强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 通知中的主要内容包含九项: 一、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二、明确新市民范围,加强对重点区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 三、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 四、优化住房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五、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助力新市民培训及子女教育 六、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 七、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加大新市民养老保障力度 八、优化基础金融服务,增强新市民获得感 九、加强组织保障,推动工作措施落地实施 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什么是新市民 官方解释: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 通俗地解释一下,“新市民”有几个特点: 1.住在城镇,已经脱离了农村 2.还没完全融入城市(指的是还没获得本地户籍或获得户籍不满三年) 比如我们常说的“北漂族”,从农村来到北京打拼,但一直无法获得北京户口,这样的就属于“新市民”的范畴。 为什么如此重视这类群体 1.占比大 《全国住房公积金2017年年度报告》中曾提及新市民,在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中,新开户职工方面,农村转移人口及新毕业大学生等新市民966.28万人,占新开户职工的52.85%。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6.7%,中间的差值,就是“新市民”的主力群体。这18%左右的人口,是一个不小的占比,值得引起重视。 2.金融需求大 “新市民”的金融需求范围较广,包括创业融资需求,租房买房买车需求,个人培训和子女教育需求,保险需求等等。但是,这部分人由于还没有本地的户籍,在城镇居住时间短,缺少有效抵押物,金融机构难以识别信用等级,想要申请贷款有时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这方面讲,与小微企业略有相似。 3.处境尴尬 就业很难找到比较好的岗位,创业缺少资金支持。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居住压力比较大,无法将老人带在身边,赡养老人难度大。回头看,农村不好回去了,但城市里又落不下脚。 4.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人从农村走入城市,对于城市来说属于新鲜血液,如果要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重视这部分人群。这部分人群正处于转化的尴尬期,又是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帮助“新市民”顺利融入城市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 会为哪些领域带来机遇 3月25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就纾困企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养老金融发展等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出了要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优化信用状况评估技术,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助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鼓励商业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对“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金融支持;保险机构加强产品创新,主动对接有关所在企业,提供灵活、实惠、便利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 结合《通知》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新市民”的支持政策涉及到多个领域,其中反复提及的就是提供融资支持和产品与服务优化。 1.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为了更好地服务“新市民”,金融机构将会探索更多的新模式和新产品。 比如邮储银行提出要专项研发新市民主动授信专属信贷产品,探索更多的收入认定方式,帮助“新市民”做好房贷申请,为其专属特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方案,提供小额贷款快速受理和审批通道,给予专属的利率优惠,引入政府担保基金担保或贴息机制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等。 3月31日,齐鲁银行也推出了《齐鲁银行“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专项实施方案》。除此之外,各地金融监管部门、持牌金融机构以及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都在纷纷布局。对于这些机构来说,有了政策支持,不仅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推广,也能为自己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 2.推动数字化金融的发展 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数字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比如智能风控、智能获客、智能营销、智能客服等。在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具备数字化金融优势的企业将会抢占先机,同时也会推动更多的机构向数字化靠拢,从整体看有利于推动整个数字化金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