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

互联网人身险将迎新规,消费者能否从中获益?
发布时间:2021-01-19     点击率:7514

2021刚刚开始,各种新规已经前赴后继了,保险行业也没有“掉队”。自打疫情开始以来,大家对于保险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了,尤其是人身险。近日,银保监会下发了人身险业务的通知,今天小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人身险~

 

互联网人身险新规

 

1月6日下午,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通知的主要内容~

 

1.明确了经营门槛

 

这是《通知》的一个主要的内容,明确了具备一定能力的保险公司才可以经营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这个“能力”是有具体要求的。

 

保险公司申请审批或者备案十年期及以上普通型人寿保险和十年期及以上普通型年金保险专属产品,须符合以下条件:

 

(1)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150%,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100%;

(2)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溢额超过50亿元;

(3)连续四个季度(或两年内六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在A类以上;

(4)上年度未因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和回溯受到行政处罚;

(5)保险公司公司治理评估为B级(良好)及以上。

 

2.调整扩大可售范围

 

互联网人身保险专属产品范围限于意外险、健康险(除护理险)、定期寿险、十年期及以上普通型人寿保险和十年期及以上普通型年金保险,以及获得中国银保监会同意开展的其他人身保险产品。

 

扩大可售范围一方面是把原来的“终身寿险”改成了现在“十年期以上”的普通人寿保险,另一方面是新增了中小保险公司销量比较大、业务占比比较高的产品,比如重疾险、医疗险在内的健康险产品(除护理险)。

 

3.加强监管

 

意见稿对于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在技术能力、运营能力、服务能力方面都做了要求,我们主要详细说一下对于互联网人身险定价做出的规定:

 

一是产品名称包含“互联网专属”字样,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和经营;

二是一年期及以下专属产品预订费用率不得高于35%;一年期以上专属产品不得设置直接佣金和间接佣金,首年预订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60%,平均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25%。

 

除此之外,明确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应建立健全产品回溯机制,视情况进行查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互联网人身险的基本情况~

 

了解互联网人身险

 

官方一点来讲,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是指保险公司通过设立自营网络平台,或委托全国性保险中介机构在其自营网络平台,公开宣传和销售互联网人身保险专属产品、订立保险合同并提供保险服务。

 

2020年3月24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对外发布了2019年度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2019年间,互联网人身保险的规模保费收入经历了下滑萎缩、调整回暖的阶段,2019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857.7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55.7%。

 

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大众对于人身保险的重视程度有所增长,人身险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度。

 

互联网人身保险的渠道经营模式以第三方平台合作为主,公司自营平台为辅,经过疫情的冲击后,各个保险公司对于线上渠道也越来越重视。

 

新规的目的是什么

 

银保监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对互联网人身险进行整改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1.优化互联网人身险行业发展

 

互联网渠道近几年发展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有些小公司或劣质产品以劣充好,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大隐患。此次《通知》明确了门槛,部分迅猛发力互联网渠道的公司可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十年期的长期限还有50亿元的溢额要求,可能会使不少中小公司受到限制。


2019年的保费收入中,有40家人身险公司不足50亿元;而81家披露2020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公司中,综合风险评级为A的公司仅有40家。提高门槛的规定会给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中小公司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会优化管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2.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

 

互联网人身险有一大特点就是手续费高,为了市场竞争,有些公司向上报备的是一个费率,实际上执行的又是另一个费率。

 

从门槛设定上可以看出,监管层直接从定价上要求互联网保险产品更加透明,直接避免了预订费用率设定与保险公司给销售渠道的费用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很大的利好。

 

给消费者的几点建议

 

1.关注购买链接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门槛大大提高会使得保险市场的一些资质较差企业面临淘汰,达不到门槛的情况下虚假链接可能会随之增多。在互联网人身险各项数据更加透明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将同类产品进行核对和比较。购买互联网人身险要选择正规的平台和机构网站,同时也要仔细查询购买的产品是否符合公开标准。

 

2.主动了解互联网保险的相关内容

 

未来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会越来越多的需要消费者对于行业进行提前了解,然后将产品进行比对,查询是否符合正规要求。如何选择?什么样的更合适?消费者需要主动学习互联网保险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避免对保险条款理解存在偏差而可能出现的理赔问题。


3.购买之前合同条款要看清楚


主要有几项要特别注意:


第一就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首先查看清楚有没有错误。

第二是观察期、犹豫期、宽限期。观察期指的是一段时间内被保险人患病,保险公司不予承担赔偿责任, 一般会退还所交保费。犹豫期也就是冷静期,一般10-15天内可以申请撤销保险。宽限期指投保人到期未交纳保险费,一般自保险费约定交纳日的次日零时起 60 日为保险费交纳的宽限期。

第三是免责条款。保险买的就是保障,什么情况下会赔偿多少,什么情况下不赔偿,这一定要搞清楚,否则极易造成日后的理赔纠纷。

 

对于互联网人身险的规定目前也还在征集意见阶段,有些人认为《通知》中设定的门槛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还是过高了,应该适当降低一些。不过,与此同时,《通知》对已经开展互联网人身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给予了过渡期,要求整改的保险公司在2022年1月1日前符合《通知》各项要求。

 

你对互联网人身险新规怎么看?